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深化教学管理,优化科研引领。7月8日上午,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副教授刘华博士在明志楼215会议室为全院教职工举行了一场名为《教育科研漫谈》的专题讲座。

刘华围绕“我们培养的人才质量是否经得起社会的考验”这个主题,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向全体教职工进行了阐述。一是指出广大教职工具有教育科研的发展必须要与经济转型相一致的观念。他借用一篇网文的说法:人类的一切竞争,是“人品”与“产品”的竞争;人类的一切胜利,是“价值观”的胜利。二是希望广大教职工在教育科研中,要具有布鲁纳精神---诚恳而踏实地从事实践研究的精神。他通过自己与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谢夫林教授关于荀子的学习模型的探讨的故事和瑞士著名认知心理学家与哲学家皮亚杰在获得了生物学和心理学两个博士学位之后甘愿去当一名幼儿园教师的故事,以及布鲁纳本人在提出了名满天下的认知结构理论和螺旋课程理论之后却去小学语文课堂听课长达十年之久的故事和其晚年以93岁高龄转而从事幼儿教育研究又十年的故事,充分说明了布鲁纳精神的实际含义。三是要求广大教职工要将教育科研做到专业化,并说明了专业化的内涵。他提出了P1、P2、P3、P4几个概念(P代表professional),分别对应于一般专业、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和托育专业,指数以研究对象的稳定性和影响因素的多样性为指标而划分的专业化程度,即教育专业的专业化程度高于一般专业,学前教育专业高于教育专业,而托育专业又比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化程度更高。
刘华认为我国教育科研专业化的具体目标是两个:第一,培养一批能“上天入地”——即理论功底和实践技能都很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第二,要从过去的“拿来主义”研究转向本土化的研究,即在充分吸收和融入西方教育科研的营养的基础上从事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国情相一致的实践研究,并产生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如同“中国制造”一样的中国教育科研成果。最后,他认为要实现这两个目标,教育科研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明确目标,不忘初心”;二是“思惟缜密,逻辑清晰”;三是“富于想象,勇于创新”。他又以三个发生在自己生活和学术经历中的小故事和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敏感期”概念的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这三个条件的实际涵义,使大家明白了教育科研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目标,教育科研意味着在教育方案实施之前需要预见到人及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并平等地看待研究对象即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育科研应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而要善于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现新的增长点。
刘华博士逻辑清晰的讲解把抽象深奥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科研理论阐释得浅显易懂,解决了教师们在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中的困惑和疑难,有效促进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激发了教师的科研兴趣。大家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布鲁纳精神,为我院建设校级“双高”建设群积极献计献策。